2025年10月18日,一个注定被写进中国科学史的日子。清晨7点42分,新华社发出黑色加急电: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先生,因病在北京离世,享年103岁。消息像一枚温柔的震源,震动了清华园,震动了全球华人圈,也震动了每一个曾在教科书里与他“相遇”的少年。
清华官网首页第一时间褪成黑白,四个肃然大字“深切缅怀”悬在屏幕中央,仿佛一声长长的叹息。官微长文《千古文章,寸心知》刷爆朋友圈——短短两小时,阅读量突破千万,留言区里堆满了蜡烛、公式和“杨先生一路走好”。

从合肥少年到清华园里的“杨爷爷”,他的一生串起的是一部百年中国物理的“开挂史”。
1922年,安徽合肥,杨武之家里传来婴儿啼哭。没人想到,这个取名“振宁”的男孩,将在26年后改写现代物理的版图。1929年,他随父母迁居北平清华园,踩着青砖绿瓦去上学,耳边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心里却悄悄种下“仰望星空”的种子。1937年,战火逼近,清华南迁,少年杨振宁徒步穿越湘黔,一路听炮声读书,最终抵达昆明西南联大。教室是茅草棚,实验设备只有一台旧示波器,却挡不住他拿满分、破纪录、发论文的“学霸光环”。
1945年,庚子赔款留美公费生名单公布,杨振宁以第一名成绩登船赴美。芝加哥大学的黑板上,他写下“杨-米尔斯规范场”的雏形,从此一发不可收。1954年,他与米尔斯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论,被誉为“继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之后最重要的物理基石”;1956年,他与李政道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1957年诺奖委员会把奖章交到两人手里——那是中国人第一次登上诺贝尔科学领奖台。领奖致辞里,他引用《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让西方听懂了中国声音。
然而,比诺奖更动人的,是那颗始终向东方眺望的心。
1971年,中美尚处冰封,杨振宁率先踏上回乡航班,成为“华裔科学家访华第一人”。他走进人民大会堂,与周恩来长谈四小时;他回到清华园,在父亲曾教书的教室里写下“我愿把余生献给祖国”。此后50年,他几乎每年都要回国讲学,把最新前沿成果搬进中国课堂。有人统计,他个人募集并捐赠给清华、南开、复旦的教育资金超过1.5亿元,直接资助了1200多名青年学者赴美深造,其中80%成为两院院士、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首席科学家。网友感慨:“杨先生不是回国养老,而是回国‘空投’未来。”
1997年,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成立,75岁的杨振宁出任名誉主任,亲自面试每一位博士后,手把手改论文。为了筹钱,他拍卖了自己珍藏的诺贝尔奖章原版证书和手稿,把所得全部捐给中心;为了留住人才,他拿出个人积蓄设立“杨振宁奖学金”,每年给优秀博士生发20万元津贴。学生说:“杨老师改PPT比我们还认真,字号不对都要指出来。”
2015年,他放弃美国国籍,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消息传出,有人质疑“晚年回国享福”,他却笑答:“我回来,是想把最后一口气洒在清华实验楼前。”那一年,他94岁,仍坚持每周做两场学术报告,站着讲满90分钟,PPT一页不落。2021年百岁华诞,清华为他办“杨先生的物理世界”展,他坐着轮椅来到现场,第一句话却是“请大家把掌声送给年轻人”,说完颤颤巍巍站起来,向台下90后、00后鞠躬。
今天,103岁的杨先生走了,却留下一座“看不见”的灯塔。
规范场论仍在粒子对撞机里指引科学家寻找新粒子;杨-巴克斯特方程成为量子群和拓扑量子计算的基石;他亲手筹建的清华高研院,已培养出5位菲尔兹奖得主、3位沃尔夫奖得主。更深远的影响在教育——他倡导的“小班研讨+通识物理”模式,被写入教育部《拔尖计划2.0》;他提出的“基础科学要从中学抓起”,让“大学先修物理”走进全国256所重点高中。网友说:“我们可能背不动杨-米尔斯方程,但我们可以背起他‘宁拙毋巧’的人生态度。”
社交媒体上,一张老照片刷屏:清华图书馆门口,杨振宁推着自行车,车筐里塞满草稿纸,阳光透过梧桐叶洒在他脸上,像极了他最爱的诗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此刻,评论区齐刷刷写着同一句话:“杨先生,千古!”
物理学的星空里,多了一颗名为“振宁”的星,它默默发光,指引后来者继续追问宇宙。而在每个曾被点亮的少年心里,那份“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信念,也将代代相传,永不熄灭。
——杨振宁先生,永垂不朽。
本文来源于AI辅助创作和用户投稿,如侵犯您的权益,请留言或者邮件(leiquenet@163.com)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在三天内核实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ique.com/l/1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