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降温对秋收秋种有什么影响?专家解答

“一场秋雨一场寒”,从10月18日开始,今年入秋以来最强的一股冷空气正自北向南横扫我国,东北、华北、黄淮、江淮先后出现4-6级偏北风,大部地区降温6-10℃,吉林、黑龙江局地降幅甚至达到12℃。微信朋友圈里,有人晒羽绒服,有人抱怨“前一天还在吹空调,今天就得开暖气”。可在农民眼里,这波降温却远不止“添衣服”那么简单——正值秋粮大面积收获、冬小麦抢茬播种的“双抢”关口,老天突然“变脸”,田里那些金灿灿的玉米、沉甸甸的水稻会不会受冻?还没播下去的麦种会不会“憋”在湿土里出不了苗?记者专门走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气象灾害防控团队首席刘布春,也请各地农技站把“田野一手信息”传回来,结论可以概括为一句话:降温虽猛,但“有惊无险”,只要跟着气象节拍走,抢收、抢种都能稳稳当当。


一、东北:局地小雪“点缀”,自然脱水反而更快

“东北的玉米、水稻产量已基本定型,现在就是‘脱水’和‘归仓’两件事。”刘布春一句话给东北农户吃了“定心丸”。今年东北大部光温匹配好,成熟期比去年提前3-5天,收获进度本就走快。以黑龙江为例,截至10月17日,玉米已收72%,同比快4个百分点;水稻已收78%,同比快5个百分点。这次冷空气带来的降水以“分散小雪”为主,量级普遍不足2毫米,对机械下地影响有限;降温方面,虽然哈尔滨、长春最低气温跌破-2℃,但玉米、水稻已处于蜡熟-完熟期,籽粒水分从35%降到28%以下,低温反而抑制了“呼吸消耗”,有利于后期贮藏。

近期降温对秋收秋种有什么影响?专家解答

“农民兄弟最怕秋雨连绵,机械下不了地,棒子在秆上发芽。”哈尔滨市双城区农委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次降温把云层吹散,20-22日连续三天晴好,我们准备把全市1300台玉米联合机全撒下去,人歇机不歇,确保23日前完成抢收。”需要提醒农户的是:夜间可能出现霜冻,收获后玉米穗不要堆太大垛,及时盖上防水布,防止“外干内霉”。


二、黄淮海:冷空气“赶走”阴雨,麦区散墒抢播正当时

与东北“怕涝不怕冻”不同,黄淮海夏玉米区最怕“连阴雨”。9月下旬到10月上旬,山东、河南、河北中南部降水比常年偏多3-5成,部分低洼地块土壤含水量超30%,机收轮印能陷半尺深。冷空气一到,降雨云系被驱散,20日起大部地区转晴,日最高气温回升到18-22℃,土壤水分每天可降1-1.5个百分点,给秋粮抢收和腾茬整地打开“窗口期”。

“温度降了,但地温还在12℃以上,对玉米籽粒灌浆影响不大,关键是利于机械下地。”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处处长告诉记者,截至19日,全省玉米已收85%,同比快2个百分点;大豆已收86%,同比快3个百分点。预计25日前可基本完成秋收。

收完秋,紧接着就是冬小麦播种。河南农业大学郭天财教授提醒农民:土壤过湿时千万别“硬播”,否则容易形成“泥条”,种子缺氧烂芽。“晚播不必慌,只要措施跟上。”郭天财给出“三增”原则:一是增播量,每晚播3天亩播量增加0.5公斤;二是增底肥,适当提高磷钾比例,促根系下扎;三是增密度,行距由20厘米缩到15厘米,靠群体夺产量。“11月上旬前播种,冬前≥0℃积温都能达到450℃以上,满足壮苗需求。”


三、长江中下游:降温“纠偏”,晚稻收获正当时

相比东北、黄淮的“冷风+小雪”,长江中下游显得温柔许多。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南部日前最高气温还在28-30℃,比常年偏高4-6℃,被网友戏称“夏天返场”。这次冷空气把气温拉回常年正常水平,日最高气温降至22-25℃,对正处于灌浆-成熟期的晚稻而言,可谓“及时雨”。

“前期温度高,晚稻呼吸消耗大,千粒重有下降风险,这次降温减缓了呼吸速率,有利于干物质积累。”湖南省农业农村厅粮油处处长介绍,湖南晚稻面积1100万亩,目前已收35%,预计10月底可全面收割。需要警惕的是:24-25日湘中湘南局地可能出现轻寒露风,对个别迟熟品种有不利影响,各地已提前调度烘干设备,确保稻谷含水量降到14.5%以下再入库。


四、田间“抢收”与“抢种”的智慧:跟紧气象节拍,稳产又增效

综合各地情况,刘布春给出“全国一盘棋”的收获建议:

  1. 东北趁晴抢收,收后及时通风晾晒,防“外干内霉”;
  2. 黄淮海先排涝再散墒,收一块、耕一块、播一块,播后镇压提墒;
  3. 长江中下游抓住降温后的晴好天气,抢收晚稻,烘干设备提前预热;
  4. 西北、华北春玉米区密切关注霜冻预警,必要时提前收获,防止籽粒受冻。

“农业就是跟天气赛跑,但跑也要有节奏。”刘布春说,今年秋季冷空气整体呈“东移快、影响短、降水弱”的特点,对秋收秋播利大于弊。“只要密切关注气象台、农业农村部门的预警信息,该收的收、该播的播,把农机调度好,把种子、肥料准备足,今年秋粮丰收到手、冬小麦适期播种,都能稳稳当当。”


五、把“丰收在田”变成“丰收在手”:农技部门在行动

为了确保“颗粒归仓”,各地农技部门已启动“双抢”24小时值班制:

  • 黑龙江调度1.3万台玉米联合机、2.1万台水稻收割机,实行“人歇机不歇”;
  • 河南出台晚播小麦“技术明白纸”,通过短视频平台推送到千家万户;
  • 湖南组织1.2万台烘干机、5.6万套热风炉,24小时不间断作业,确保稻谷“收得回、烘得快、储得好”;
  • 山东开通“三秋”农机跨区作业绿色通道,对运输联合收割机的车辆免收通行费,预计可减少运输时间20%。

与此同时,农业农村部已派出7个工作组分赴主产区,督导“双抢”进度与质量;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下发通知,要求各地收储库点早开门、晚收秤,让农民“粮出手、钱到手”。


六、写给农民兄弟的贴心话:天帮忙,人更要努力

老话说“三分种,七分管”,天气给面子,人更要争气。降温来了,别光顾着“翻柜子找羽绒服”,得多到田里看一看:

  • 玉米站秆脱水快的,抓紧晴好上午收割,下午及时脱粒晾晒;
  • 土壤还湿的,先用履带式收割机减压实,再深松散墒,别让麦种“泡”在泥里;
  • 晚稻叶片仍青的,喷施磷酸二氢钾促灌浆,提高千粒重;
  • 烘干机房要“人等粮”,别让粮“等人”,一旦含水量达标立即进仓。

“只要人勤快,天公也会作美。”这句土话,在2025年这个特殊秋季依旧管用。让我们趁着晴好、趁着风爽,把丰收在田变成丰收在手,把冬麦播下,把来年的希望也播下。


七、结语:降温是“小插曲”,丰收才是“主旋律”

总的来看,此次大范围降温对全国秋粮收获、冬小麦播种的影响“有限且可控”:东北小雪点缀,收获进度反而加快;黄淮海阴雨结束,土壤散墒抢播正当其时;长江中下游气温“纠偏”,晚稻灌浆更饱满。只要各地紧跟气象与农技部门的节奏,科学调度机械、及时整地播种,就能把“天帮忙”转化为“人努力”,确保秋粮颗粒归仓、冬小麦适期播种,为2026年夏粮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天渐凉,心却热。田野里马达轰鸣、尘土飞扬,是最动听的丰收交响曲。让我们向辛勤的农民致敬,也向即将到来的新一轮丰收,说一声:辛苦了,秋天!

本文来源于AI辅助创作和用户投稿,如侵犯您的权益,请留言或者邮件(leiquenet@163.com)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在三天内核实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ique.com/l/1862.html

(0)
leique的头像leique
上一篇 3小时前
下一篇 3小时前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