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农历九月底的北京,一场秋雨把清华园刷得透亮。就在这个微凉的清晨,新华社发出黑底白字的急电: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先生,因病在京逝世,享年103岁。消息像一枚温柔的震源,瞬间震动了朋友圈、科研群、海内外华人圈——“杨老走了”四个字,让无数人在地铁里、办公室、课堂上一齐红了眼眶。
从合肥小巷到诺奖领奖台——“开挂”少年是怎样炼成的
1922年,安徽合肥三河古镇的一间老屋,传出婴儿响亮的啼哭。父亲杨武之是留美归来的数学博士,母亲罗孟华操持家务,却极重视启蒙。杨振宁四岁认字三千,五岁背《龙文鞭影》,小学毕业已把《初中代数》当课外书。1929年,他随父母迁居北平,踩着清华园的青砖绿瓦去上学,耳边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心里却悄悄种下“仰望星空”的种子。
1937年卢沟桥炮声响起,清华、北大、南开南迁长沙,再迁昆明,组成西南联大。15岁的杨振宁徒步穿越湘黔,一路听炮声读书。联大教室是茅草棚,雨点打在铁皮屋顶,老师得提高嗓门讲“麦克斯韦方程”,他却能考满分。1942年,20岁的他写出第一篇论文——《用群论方法讨论分子振动》,被吴大猷赞为“天才之作”。1945年,庚子赔款留美公费生考试,他以全国物理组第一的成绩登船赴美,从此翻开中国人在世界科学舞台的“高能篇章”。

宇称不守恒+杨-米尔斯方程——把名字写进教科书的男人
1946年的芝加哥大学,物理系走廊里挂着爱因斯坦的照片,也挂起了“东方杨振宁”的传说。他与李政道合作,1956年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颠覆了物理学界30年的“常识”。1957年12月10日,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两人从国王古斯塔夫六世手中接过诺贝尔奖。领奖致辞里,杨振宁引用《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让西方第一次听见中国文言的铿锵。

如果说诺奖是“高光时刻”,那么“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则是“封神之作”。1954年,他与米尔斯发表非阿贝尔规范场论文,为后来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奠基。今天,夸克、希格斯玻色子、强相互作用、弱电统一,都绕不开这篇论文。国际同行把杨-米尔斯方程与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场方程并列,称为“现代物理三大基石之一”。有人调侃:没学过“杨-米尔斯”,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理论物理博士。

1971,破冰之旅——“我回来了,带着一身本领”
冷战铁幕高悬,中美互不往来。1971年夏天,杨振宁却手持中华人民共和国签证,从纽约肯尼迪机场起飞,经巴黎转道北京,成为“美籍知名学者访华第一人”。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设宴,毛泽东主席与他长谈4小时,话题从粒子物理聊到哲学。临别,主席送他一套《资治通鉴》,意味深长:“读史使人明智。”
此后,他几乎年年回国讲学,把国际最前沿的学术报告搬进中科大、清华、北大课堂。1978年,他倡议设立“CEEC奖金”(中美教育交流委员会),亲自在美国筹款,10年间资助80余批、近600名中国学者赴美深造,这些人里走出了6位中科院院士、3位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首席科学家。民间说:“杨先生一人,拉回了一支科研国家队。”
清华高研院——“我把余生献给祖国”
1997年,清华大学决定成立高等研究中心,75岁的杨振宁出任名誉主任。他四处募款,把诺贝尔奖金、美国房产、甚至珍藏的奖章手稿全部捐出,累计筹得1.2亿元,设立“杨振宁奖学金”“杨振宁讲座基金”。他亲自面试博士后,手把手改PPT字号,规定每周三下午“下午茶”,师生围着黑板自由辩论,这种“普林斯顿式”氛围,如今已成清华基础学科的一张王牌。
2003年,他放弃美国绿卡,正式回国定居。2015年,他放弃美国国籍,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94岁高龄,仍坚持每周做两场学术报告,站着讲满90分钟。2021年百岁华诞,清华为他办“杨振宁物理日”,他颤颤巍巍站起来,向台下90后、00后鞠躬:“物理的未来属于你们。”那一刻,掌声雷动,无数人泪目。
三河古镇,旧居门前——“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安徽合肥三河古镇,青石板路尽头,是杨振宁唯一的旧居。木门吱呀,天井里一株老梅,是他童年练字的地方。如今旧居改造为小型纪念馆,展柜里放着诺奖奖章复印件、手写杨-米尔斯方程草稿、1971年回国护照。讲解员说,杨先生最后一次回来是2019年,他站在天井抬头看天,喃喃一句:“故乡的云还在。”
今天,旧居门口摆满市民自发送来的菊花,花束上卡片写着“杨先生一路走好”“您让中国人挺直了脊梁”。古镇游客自发排队鞠躬,小学生举着作业本高喊“我们要学杨爷爷做科学家”。那一刻,科学与乡土、大师与百姓,悄然连成一线。
巨星陨落,精神长存——“宁拙毋巧,宁朴毋华”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是杨振宁写给自己也是写给后辈的座右铭。他一生反对“浮夸风”,论文里一个符号都要反复推敲;回国定居后,拒绝配专车,坚持自己打伞、排队买饭;百岁生日,他谢绝大排场,只在清华理学院报告厅办小型学术沙龙,蛋糕上插一根蜡烛,心愿是“希望中国人拿到下一个诺贝尔奖”。
如今,先生驾鹤,但规范场论仍在对撞机里指引粒子寻找;杨-巴克斯特方程被写入量子群教材;清华高研院每晚灯火通明,博士后们继续推导他未竟的课题;而三河古镇的梅树,今年冬天依旧会开花——那满枝清香,便是对他最绵长的告别。

千古文章,得失寸心;巨星虽逝,光辉永存。杨先生,一路走好!家乡的云,会一直在;中国的科学,也会如您所愿,永远向上。
参考文献(节选)
- 《杨振宁的中国心》,中国侨联,2024
- 《清华大学:沉痛悼念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清华新闻网,2025
- 《杨振宁最大科学贡献是什么?》,上观新闻,2021
- 《95岁杨振宁:蜚短流长从未止息》,人民日报,2017
本文来源于AI辅助创作和用户投稿,如侵犯您的权益,请留言或者邮件(leiquenet@163.com)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在三天内核实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ique.com/l/1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