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北京秋雨微凉,清华大学官方微博却用黑底白字写下沉重一句:杨振宁先生,今晨安详离世,享年103岁。消息一出,瞬间刷屏——从学术群到朋友圈,从海外华人社区到出租车司机的对讲机,所有人都在转发同一句话:“杨老,一路走好!”

绘图:王若男
从合肥小巷到清华园:战火里“鸡娃”的科学少年
1922年,安徽合肥三河古镇,杨振宁呱呱坠地。父亲杨武之是“五四”后第一批留洋数学博士,母亲罗孟华却是小脚女人、识字不多。父亲赴美五年,母亲每天给四岁的杨振宁讲《二十四孝》,用方块字当积木,一年竟教会他三千汉字。杨武之回国后,没急着塞给儿子微积分,而是请清华历史系学生教整本《孟子》。多年后杨振宁回忆:“我欣赏数学的美,也懂得儒家的敬,这是父亲给我最大的礼物。”
1937年,卢沟桥炮声响起,清华园再也不是世外桃源。15岁的杨振宁跟着父母踏上“学术长征”:从合肥到汉口,转广州、香港,漂海防、河内,再乘滇越铁路,颠沛五千多公里才到昆明。铁皮屋顶、泥地教室、日军空袭,都没能盖住他的光芒——西南联大七年,他与黄昆、张守廉在茶馆里大声争论“测不准原理”,常常秉烛夜战到鸡鸣。后来黄昆调侃:“那时我们穷得只剩讨论,却富得拥有整个物理世界。”
宇称不守恒+杨-米尔斯方程:把名字刻进教科书的“神仙操作”
1945年,庚子赔款公费生考试,杨振宁以全国物理组第一名赴美。芝加哥大学课堂上,他遇见李政道,一段“神仙打架”式合作就此开启。1956年,两人大胆质疑“宇称守恒”铁律,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可能不守恒。消息一出,物理学界炸锅——“上帝怎么会是左撇子?”不到半年,吴健雄实验证实:上帝确实“左撇”。1957年12月10日,35岁的杨振宁与31岁的李政道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接过诺贝尔奖,成为首批登上诺奖领奖台的华人。致辞时,杨振宁引用《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让西方第一次听见中国文言的铿锵。
如果说诺奖是“高光”,那么“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就是“封神”。1954年,他与研究生米尔斯联手,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为后来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奠基。今天,夸克、希格斯玻色子、强相互作用、弱电统一,都绕不开这篇论文。国际同行把杨-米尔斯方程与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场方程并列,戏称“现代物理三大件”。杨振宁自己则喜滋滋地写诗:“规范场兮群论辉,对称意兮宇宙微。”
破冰之旅:1971年,他成了“回国第一人”
冷战铁幕高悬,中美互不往来。1971年夏天,杨振宁却手持中华人民共和国签证,自缅甸仰光飞抵上海虹桥——成为“美籍知名学者访华第一人”。周总理设宴大会堂,毛主席与他长谈四小时,话题从粒子物理聊到庄子哲学。临别,主席送他一套《资治通鉴》,意味深长:“读史使人明智。”
回美后,他在石溪大学连开十场演讲,场场爆满,介绍新中国成就;《纽约时报》头版称他为“中国的科学大使”。FBI约谈、亲台报纸骂“杨匪”,他一笑置之:“我回自己的祖国,何罪之有?”此后,他几乎年年回国讲学,把国际最前沿的学术报告搬进中科大、北大、清华课堂。1978年,他倡议设立“CEEC奖金”(中美教育交流委员会),10年间资助600多名中国学者赴美深造,这些人里走出6位中科院院士、3位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首席科学家。圈内说:“杨先生一人,拉回了一支科研国家队。”

回归清华:80岁开启“第二春”,把最后一丝光热洒在故园
2003年,杨振宁放弃美国绿卡,全职定居清华园。82岁的他,给自己取了个新绰号:“80后”。他亲自给大一新生讲《大学物理》,每周两回,每次90分钟,课间5分钟还被学生团团围住;他卖掉了美国长岛3英亩别墅,把诺贝尔奖金、积蓄、工资全部捐给清华高等研究院,累计筹款超1.5亿元;他请来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密码学女科学家王小云,把清华理论计算机科学推到世界前沿;他力主“实验凝聚态”方向,2013年薛其坤组实验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杨先生当场拍板:“诺奖级!我请吃饭!”
2015年,他正式放弃美国国籍,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94岁仍坚持站着做学术报告,PPT自己改到12点;99岁出席清华校庆,笑着对00后学生说:“10年后,你们中间要出下一个杨振宁!”2021年百岁华诞,他把好友题词“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挂在客厅,举杯对翁帆说:“我这一生,足够精彩。”
三河古镇与“归根居”——故乡的云,会一直在
安徽合肥三河古镇,青石板路尽头,是杨振宁唯一的旧居。木门吱呀,天井里的老梅树是他童年练字的地方。如今旧居改造为纪念馆,展柜里放着诺奖奖章复印件、手写杨-米尔斯方程草稿、1971年回国护照。讲解员说,杨先生最后一次回来是2019年,他站在天井抬头看天,喃喃一句:“故乡的云还在。”
今天,古镇门口摆满市民自发送来的菊花,花束上卡片写着“杨先生一路走好”“您让中国人挺直了脊梁”。小学生举着作业本高喊“我们要做下一个杨振宁!”——那一刻,科学与乡土、大师与百姓,悄然连成一线。
巨星陨落,精神长存——“宁拙毋巧,宁朴毋华”
杨振宁曾用八个字自况:“宁拙毋巧,宁朴毋华。”他反对浮夸,论文里一个符号都要反复推敲;他拒绝专车,坚持自己打伞、排队买饭;他百岁生日,谢绝大排场,只在清华理学院报告厅办小型沙龙,蛋糕上插一根蜡烛,心愿是“希望中国人拿到下一个诺贝尔奖”。
今天,103岁的杨先生走了,却留下一座“看不见”的灯塔:规范场论仍在对撞机里指引粒子寻找;杨-巴克斯特方程被写入量子群教材;清华高等研究院每晚灯火通明,博士后们继续推导他未竟的课题;而三河古镇的梅树,今年冬天依旧会开花——那满枝清香,便是对他最绵长的告别。
千古文章,得失寸心;巨星虽逝,光辉永存。杨先生,一路走好!家乡的云,会一直在;中国的科学,也会如您所愿,永远向上。
本文来源于AI辅助创作和用户投稿,如侵犯您的权益,请留言或者邮件(leiquenet@163.com)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在三天内核实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ique.com/l/1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