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三位“创新狂人”如何用一句话点爆全球Growth?

2025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三位“创新狂人”如何用一句话点爆全球Growth?

——“技术不止颠覆旧世界,还负责把新蛋糕越做越大”

2025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三位“创新狂人”如何用一句话点爆全球Growth?

① 爆冷?不,是众望所归!2025诺贝尔经济学奖花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理论”

斯德哥尔摩时间10月13日11:45,瑞典皇家科学院那扇蓝色大门再次成为全球焦点。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官方叫法其实是“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瑞典央行经济科学奖”——被三位“脑洞大开”的经济学家抱走:

  • 乔尔·莫基尔(Joel Mokyr)——“技术史教父”,独享一半奖金;
  • 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 彼得·豪伊特(Peter Howitt)——“创造性破坏”双人组,平分另一半。

1100万瑞典克朗(约740万人民币)的巨额奖金,看似高冷,却只为奖励一件“小事”:他们解释了“为什么人类能一直一直一直富下去”。简单说,就是给“创新驱动经济增长”写出了让数学家点头、让政策制定者掏钱、让硅谷大佬鼓掌的终极公式。

2025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三位“创新狂人”如何用一句话点爆全球Growth?

② “持续变好”并不是天经地义——千年停滞才更“正常”

想get到三位大神的厉害,得先回到18世纪以前。那时候,全球GDP曲线像一条懒得翻身的眼镜蛇:偶尔因为轮子、风车、火药之类“黑科技”往上蹿一下,随后又趴回原地。莫基尔在《启蒙经济》里调侃:“如果你投胎在1700年,别指望这辈子吃得比曾爷爷好。”

转折点出现在工业革命。蒸汽机、纺织机、铁路连环炸场,人类第一次把“持续变好”当成日常。问题是——Why?莫基尔翻遍英国皇家学会的手稿、专利局的尘埃、伦敦咖啡馆的小广告,发现秘密藏在“知识”本身:

  • 科学革命先让大众相信“世界有规律”;
  • 规律被印刷、被讨论、被实验室验证;
  • 验证后的知识再被工程师“翻译”成蒸汽机、织布机、火车头;
  • 于是创新像乐高积木,一块接一块,再也停不下来。

他把这个循环叫做“知识阶梯”——没有科学解释做地基,技术只会是昙花一现的“黑箱”;有了阶梯,才能“自我生成”下一级。换言之,人类终于把“运气”写进了“公式”。

2025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三位“创新狂人”如何用一句话点爆全球Growth?

③ 阿吉翁+豪伊特:把“自我生成”写成数学模型的硬核玩家

历史故事好听,但诺贝尔要的是“硬通货”。1992年,两位来自欧洲的经济学家——法国巴黎出生的阿吉翁、加拿大草原长大的豪伊特——在《计量经济学期刊》扔下一颗“原子弹”:Aghion-Howitt模型,首次用数学语言描述“创造性破坏”。

模型核心只有一句话:当更好、更便宜、更炫酷的新产品蹦出来,旧公司就会被扫进历史的垃圾桶;为了不被扫,大家只能拼命研发——于是创新永动机启动。听起来像达尔文“适者生存”的经济版,但公式里每一个希腊字母都在告诉政策制定者:

  • 如果专利保护太短,企业懒得投入;
  • 如果垄断利润太高,老家伙又赖着不走;
  • 只有“恰到好处”的竞争政策,才能让“新王登基”与“旧王退位”无缝衔接。

这套框架直接点燃了1990年代“内生增长理论”的烟火,也让后来的硅谷风投、欧盟《创新公约》、中国“双创”有了经济学靠山。一句话,阿吉翁&豪伊特把“市场+技术+制度”装进黑箱,摇一摇,告诉你“持续GDP增长”其实可以量产。

④ 为什么今天的我们,更需要听一听“创造性破坏”?

从ChatGPT到Sora,从可控核聚变到量子芯片,技术迭代正以“月”为单位刷新三观。可另一边,全球都在焦虑:AI会不会砸了我的饭碗?燃油车厂要不要死守?银行该不该拥抱数字货币?三位获奖者的答案异常一致——“别急着拦车,先修好护栏”。

  • 对政府:给研发减税、给教育投资、给劳动力再培训,让“被砸的人”有能力加入“新蛋糕”生产线;
  • 对企业:把利润再投入实验室,而非用来回购股票“粉饰”股价;
  • 对个人:把“终身学习”当成刚需,像手机更新系统一样更新自己的技能包。

用评委会主席约翰·哈斯勒的话说:“经济增长并非理所当然,一旦我们阻止‘创造性破坏’,停滞就会像地心引力一样把人拉回地面。”

2025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三位“创新狂人”如何用一句话点爆全球Growth?

⑤ 彩蛋时间:三位“新科诺奖得主”到底有多接地气?

  • 莫基尔上课最爱举的例子是“抽水马桶”——“没有它,伦敦无法扩张,英国无法工业革命”;
  • 阿吉翁给博士生买披萨时会问:“你的研究有没有‘创造性破坏’现有理论?没有?那再加一份芝士!”
  • 豪伊特退休后跑到罗得岛种蓝莓,边摘果子边写论文,理由是“要让大脑随时感受边际收益递减”。

所以,别再把经济学家想象成“只会画曲线”的怪叔叔。他们研究的是“人类怎样才能一直把日子越过越好”,然后告诉你:创新不是黑天鹅,而是可以驯养的“下金蛋的鹅”;只要制度、教育、竞争环境到位,每个人都能分到属于自己的那块增量蛋糕。

⑥ 写在最后——把诺奖装进背包,继续上路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给了我们一个宏大又简单的启示:技术不是洪水猛兽,停滞才是。下次再看到“AI取代人类”“燃油车末日”“零售关店潮”这类标题,不妨默念三遍“Creative Destruction”,然后问自己:

  • 我能为“新积木”贡献什么?
  • 我的技能是不是该升级成2.0?
  • 政策、企业、个人,该如何一起把“破坏”变“创造”?

答案,也许就藏在莫基尔的知识阶梯、阿吉翁-豪伊特的数学模型,以及我们每一次愿意尝试新事物的勇气里。毕竟,1100万瑞典克朗的奖金可以分完,但人类追求持续增长的旅程,永远不会落幕。

本文来源于用户投稿,如侵犯您的权益,请留言或者邮件(leiquenet@163.com)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在三天内核实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ique.com/st/1747.html

(0)
leique的头像leique
上一篇 4小时前
下一篇 3小时前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