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拉尼娜”来袭:今年冬天会更冷吗?全球气候大变局下的中国冬季展望

2025年NOAA确认“双重拉尼娜”现象,预计将持续至2026年初。受其影响,中国冬季偏冷、寒潮频发的概率上升,极端天气事件更为常见。全球变暖叠加拉尼娜,气候波动加剧,需提前科学应对,保障生产生活安全。

刚刚送走国庆假期,南方不少城市还在35度高温下“蒸桑拿”,可气象圈却悄悄传来一股“凉意”——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正式发布预警,确认拉尼娜现象再度形成,而且是罕见的“双重拉尼娜”。“极寒”“冷冬”“大降温”这些词在网络上热度飙升,大家都在问:今年冬天会不会特别冷?“双重拉尼娜”到底是什么?它真的会让我们瑟瑟发抖吗?本文将带你全面解读这一气候现象,剖析其对中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并给出实用的应对建议。

“双重拉尼娜”来袭:今年冬天会更冷吗?全球气候大变局下的中国冬季展望

什么是“双重拉尼娜”?气象学家的解释

拉尼娜(La Niña)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冷的现象,是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循环中的冷相。它的“兄弟”厄尔尼诺则是海水异常偏暖。拉尼娜和厄尔尼诺交替出现,对全球气候有着天壤之别的影响。所谓“双重拉尼娜”,是指两次拉尼娜事件在短时间内连续发生,中间只有极短或极弱的中性期。比如2024年下半年刚结束一轮拉尼娜,没过多久又迅速进入新一轮,这种“连环泼冷水”在过去几十年并不多见。上一次明显的“双重拉尼娜”出现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曾引发全球范围的气候异常,包括暴雪、干旱和强台风等极端天气

。2025年NOAA的最新监测数据显示,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已连续低于正常水平,基本稳定在-0.5℃左右,已达拉尼娜判定标准。更重要的是,这次拉尼娜紧接着上一轮结束,属于典型的“双重拉尼娜”状态,预计将持续到2026年初。

“双重拉尼娜”来袭:今年冬天会更冷吗?全球气候大变局下的中国冬季展望

“双重拉尼娜”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有多大?

拉尼娜现象会通过改变大气环流,影响全球各地的气候格局。其主要影响包括:

  • 亚洲冬季更冷:拉尼娜会增强西伯利亚高压,推动冷空气南下,导致东亚地区(包括中国)冬季气温偏低,寒潮频发。
  • 澳大利亚降雨增多:拉尼娜期间,澳大利亚和东南亚地区降雨显著增加,容易发生洪水。
  • 南美部分地区干旱:如秘鲁、智利等地降水减少,干旱风险上升。
  • 北美极端天气:美国南部更易出现干旱,北部则可能更冷更湿。
  • 全球极端事件频发:如2020-2021年拉尼娜期间,美国德州遭遇极寒,亚洲多地洪涝,南美大范围干旱,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和强度均有提升

2024-2025年这轮“双重拉尼娜”已导致澳大利亚多地降雨破纪录,亚洲和美洲部分地区也出现了气候异常。历史数据显示,双重或多重拉尼娜事件往往带来更持久、更广泛的气候影响。

“双重拉尼娜”来袭:今年冬天会更冷吗?全球气候大变局下的中国冬季展望

中国会迎来“极寒冬天”吗?——历史与机制解析

拉尼娜如何影响中国冬季?

拉尼娜通过增强东亚冬季风和西伯利亚高压,使得冷空气更容易南下,导致中国北方、东北、华北、华东等地冬季气温偏低,寒潮频发。具体机制包括:

  • 东亚冬季风增强:拉尼娜期间,西伯利亚高压更强,冷空气南下通道畅通,北方和中东部地区更易出现大范围降温
  • 乌拉尔阻塞高压:拉尼娜会增加乌拉尔山脉高压的频率和持续时间,阻挡西风带,极地冷空气更易侵入中国
  • 喷流波动:高空急流变得更“弯曲”,冷空气可深入南方,导致长江流域甚至华南出现罕见低温

区域差异明显

  • 北方、东北:受影响最显著,冬季更冷,极端寒潮概率大增。
  • 中东部: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波动大,偶有极端低温。
  • 南方:影响相对不稳定,部分年份会出现湿冷天气,但也有年份变化不大,需结合其他气候因子综合判断
“双重拉尼娜”来袭:今年冬天会更冷吗?全球气候大变局下的中国冬季展望

历史数据怎么看?

1950年代到1980年代中期,拉尼娜几乎每次都带来冷冬,冷冬成了常态。但自1986年以来,情况发生变化:即使出现拉尼娜,冬天也未必都冷,有些年份反而偏暖。这背后与全球变暖趋势密切相关。地球整体温度上升,削弱了拉尼娜带来的降温效应

。但极端天气的频率和强度却在增加,冷热波动更剧烈。2020-2021年拉尼娜期间,东北三省多次遭遇极寒,但华南气温却无明显下降。2022年,尽管是三连拉尼娜,东部却出现了罕见的高温热浪,这与印度洋偶极子等其他气候系统的叠加有关


全球变暖与拉尼娜:冷热交替下的极端天气

全球变暖并未“终结”拉尼娜的影响,反而让气候系统变得更不稳定。科学研究表明,自1986年以来,强拉尼娜和厄尔尼诺事件的频率和强度都在上升,极端天气更常见

。即使在拉尼娜年,全球平均气温也比过去厄尔尼诺年还高。拉尼娜期间,地表温度短暂下降,但大量热量被“藏”在深海,全球变暖的趋势并未逆转

。这种冷热交替的循环,使得极端高温、极端寒潮、暴雨、干旱等事件更频繁地交替出现。2021年初中国多地寒潮导致电力紧张,2022年则出现了历史罕见的高温热浪。气候系统的“剧烈波动”已成为新常态。

“双重拉尼娜”来袭:今年冬天会更冷吗?全球气候大变局下的中国冬季展望

今年冬天中国会有多冷?还要看这些因素

虽然“双重拉尼娜”大概率会让冷空气活动更频繁,北方、东北、华北、华东等地出现低温和寒潮的可能性上升,但是否会出现“极寒冬天”,还要看以下因素:

  • 东亚冬季风强弱:决定冷空气南下的频率和强度。
  • 北极海冰面积:海冰减少会影响极地冷空气的储存和释放。
  • 欧亚大陆积雪覆盖:积雪多,地表反射率高,冷空气更易积聚。
  • 其他气候系统:如印度洋偶极子、北大西洋涛动等,也会影响中国冬季气候

因此,不能简单地用拉尼娜来“预测”冷冬,但可以肯定的是,极端天气事件的概率和影响范围都在上升,尤其是北方地区要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世界各国如何应对拉尼娜?中国的启示

面对拉尼娜带来的极端气候,各国都在积极备战:

  • 澳大利亚:已启动洪水预警系统,加强气象监测和社区防灾演练。
  • 太平洋岛国:如基里巴斯,提前修订应急预案,强化水资源管理,开展防疫宣传,模拟演练应对极端干旱和水源短缺
  • 拉美、非洲:加强气象预警、农业指导、基础设施加固,提升社区应急能力
  • 中国:各地已提前部署供暖、电力、交通、农业等领域的应急预案,强化气象预警和信息发布,提升社会整体抗灾能力。
“双重拉尼娜”来袭:今年冬天会更冷吗?全球气候大变局下的中国冬季展望

居民和社区如何科学应对“冷冬”?

面对可能到来的寒冬,个人和社区可以这样做:

  • 家庭防寒:门窗密封、管道保温、提前检修供暖设备,备足取暖物资和应急物品(如食物、水、药品、手电、备用电池等)。
  • 个人防护:多层穿衣,保护手脚头部,减少极端天气外出,注意防滑防摔。
  • 社区互助:关注老人、儿童、弱势群体,社区可设立临时避寒点,组织志愿者巡查。
  • 交通安全:提前检查车辆防冻液、轮胎,极端天气尽量减少出行。
  • 信息获取:关注权威气象预警,及时调整生活和工作安排
“双重拉尼娜”来袭:今年冬天会更冷吗?全球气候大变局下的中国冬季展望

结语:气候变局下的“冷冬”与“热夏”——未雨绸缪,科学应对

“双重拉尼娜”并不会让地球突然变冷,但确实会让部分地区在某些时段感受到更强烈的寒意。对于中国来说,冬季偏冷的概率上升,极端寒潮和冷空气活动更频繁,尤其是北方和东北地区需高度警惕。全球变暖背景下,气候系统波动加剧,冷热极端事件交替出现已成常态。我们能做的,就是理解气候变化背后的科学原理,提前做好应对准备,提升社会和个人的抗灾能力。防患于未然,才能在气候大变局中立于不败之地。

本文来源于AI辅助创作和用户投稿,如侵犯您的权益,请留言或者邮件(leiquenet@163.com)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在三天内核实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ique.com/l/1918.html

(0)
leique的头像leique
上一篇 1天前
下一篇 8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