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鹅鹅》是十多分钟的默剧,故事具有明显的聊斋风格,故事情节简单,意义却非常丰富。
动画片《中国奇谭》的第二集《鹅鹅鹅》,改编自南朝吴均《续齐谐记》中的《阳羡书生》。
一个志怪故事。
这一集画风奇诡,听说吓哭了小朋友。
这个不谈,只谈谈故事。
一,《阳羡书生》:卖鹅少年的山中奇遇
卖鹅少年在山中遇到一书生,书生自称足疾,让少年背着自己走。
书生不知怎么进入鹅笼,少年背起来,没觉得变重。
走到树下休息,书生请他喝酒,口一张,吐出铜盒,打开来,尽是美酒佳肴。
书生喝大了,说要会一个人,便从口中吐出一个艳丽女子,共相宴饮。
书生一醉倒,那女子也吐出一个男子来相会。
书生翻身,女子慌忙陪伴。
女子甫一离开,那男子便吐出另一个女子。
再后来,书生发出动静,真的要醒了。
男子慌忙将自己吐出的女子吞下。
前一个女子又一口将那男子吞下。
书生醒来,说,这一觉睡得真长。然后一口将女子吞下。
就这么依次吐出来,又依次吞回去。

二:不存在看懂看不懂
动画片里强化了志怪的色彩,书生、女子、男子、后一个女子分别是狐、兔、野猪、鹅。
另外,丰富了卖鹅少年这个人物,从一个从头到尾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与鹅女暗生情愫,在故事结束后再也走不出鹅山了。
这个故事讲了什么?
有人说,看不懂。
有人做了很多分析,然后另一些人说 : 过度解读。
玉山以为,其实不存在看懂看不懂。
我们欣赏一部文艺作品,大抵不是为了看懂。
有很多时候,收获一点情绪、一点的心思的泛起与荡漾,也就足够。
简单点说,不必理解,只要感受。
感受不存在对错。
下面说点感受。
三,第一个关键词:虚幻
前面说了,这是一个志怪故事,它的突出特点就是怪。
不停的吞吐变化,幻中有幻,炫人耳目,摇人心魄。
哪一个是真实的呢?
有人指出,南朝志怪深受佛教影响。
没错。
这个故事给人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强烈的虚无感。
没有什么是真实不虚的。
当书生进入鹅笼时,“笼亦不更广,书生亦不更小”,没有什么大与小。
一连串的吞吐更不必说了。
用佛经里的话说,是四个字:芥子须弥。
或者,色即是空。
《维摩经》有云:“若菩萨住是解脱者,以须弥之高广,内(纳)芥子中,无所增减。”
须弥山,可以纳入芥子,须弥无所减,芥子无所增。
所以诸相皆非真,巨细可以相容。
世上一切存在,皆为虚空,都是幻象。
但我们每每当了真,就像动画片里那卖鹅少年,眼见无穷变幻,到底还是不悟。

四,第二个关键词:人心
其实,《阳羡书生》直接改写于《譬喻经》中的一个故事:
“昔梵志作术,吐出一壶,中有女与屏处作家室。梵志少息,女复作术,吐出一壶,中有男子,复与共卧。梵志觉,次第互吞之,拄杖而去。”
佛最早的一批追随者,都是最低种姓,没受过教育,佛想说点什么,都要编个故事先。
这个故事是想说:女的靠不住。
但是我更喜欢《阳羡书生》的改写,它更冷峻地逼视人心。
故事非常短,但一涉及人心,一个字也不肯省。
书生醉眠后,女子对少年说:
“虽与书生结妻,而实怀怨,向亦窃得一男子同行,书生既眠,暂唤之,君幸勿言。”
女子退下后,男子对少年说:
“此女虽有情,心亦不尽,向复窃得一女人同行,今欲暂见之,愿君勿泄。”
如果书生没有醒来,那女人又会说出什么话,吐出什么人来?
你看,这就是人心,每个人都不满。
除了背叛还是背叛,除了怨诽还是怨诽,除了欲望还是欲望。
这世上,没有哪一颗心是饱满实在的。
比起炫人耳目的幻术,更看不透的,就是人心。
五,第三个关键词:情

情是不是虚幻的?
当然是。
但是我们还是常常当了真。
动画片里的卖鹅少年与鹅女片刻相对,便互生情愫。
当一切如烟云消散后,他捡起地上鹅女坠落的耳饰,一下子又坠回梦境,踏上寻觅的道路,再也走不出内心的鹅山。
再说书生——动画片里的狐妖,看上去似乎一切都在他的腹中。
看上去他似乎非常接近修炼成功。
其实他也只是个非常普通的人。
就和你一样,心里藏了点啥——或许是个心上人。
有时候喝醉了,就会吐出来。
酒醒了,又着急忙慌地吞回去。
吞回去,别人也知道了。
你还是要吞回去。
那个心上人,心里又藏着什么人,你却不知道——或许你知道。
无论如何,还是仔仔细细又藏回心里去。
堪破名利的多了去了,堪破”情”这个字的,大抵没几个。
如果彻底堪破,这人生不就没有一点滋味了吗。
不如暂且把这变幻无穷的虚空当了真,亲亲切切地各自悲喜去罢